法制日報評論:為全球生態文明貢獻中國法治智慧
近日,10個中國環境資源審判案例被收錄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法數據庫中國環境司法裁判板塊,并在聯合國多邊環境協定信息門戶的法律與案例欄目作專題摘要介紹及鏈接。一同刊登的還有2016年、2017年《中國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英文版。這是中國司法案例首次在聯合國網站上開辟專門版面且系統持續發布,既顯示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的肯定,又彰顯了中國法治在全球環境保護方面的卓越貢獻。同時,再次證明,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我們肯定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認,高速推進的現代化改變了人與自然傳統的互動方式,與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一樣,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也面臨嚴峻挑戰。
發展中的問題終究要用發展的手段來解決,法治手段是解決發展中問題的優選手段之一。解決環境問題,以法治手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特別要用好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的軌道,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開啟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在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環境公益訴訟等多種司法手段,依法嚴厲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在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犯罪方面作用日益彰顯;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保障生態安全戰略布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注重生態保護修復,構筑生態安全屏障,運用有效法律手段把生產生活規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
大量事實說明,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能源資源消耗大幅下降,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全社會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正向縱深推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特別是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堅持不懈、再接再厲,充分發揮好法治的作用,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依法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為全球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貢獻更多中國法治智慧。
來源:法制日報